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实践实验教学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评估  四.培养过程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来自:实践实验教学中心(中传电视台主页)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1-04

    近年来,除了以上三种富有成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中心(台)还开设了大量常规实践教学课程,涵盖新闻、纪录片、电影、访谈、文艺、播音主持、技术、新媒体等多个方向,内容包含从前期策划、文案写作、拍摄录制到后期编辑和包装宣传的全部流程。为了取得更加良好的培养效果,中心(台)的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整体教改思路有:

    一是在选课学生方面,尽量满足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吸纳不同知识基础和结构的学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实践课的共享性。

    二是在课时安排方面,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交叉安排,压缩理论讲授,突出实践训练,让集中讲授和分散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促进,保证学习效果。

    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去深化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实践课都会通过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提供答疑、探讨等交流和指导,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点上的不足和实践练习中的问题。

    四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全媒体”观念和能力。一是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及时增加相关内容;二是补充和增加新媒体内容制作、技术及运营方法等相关课程。

    五是在教学设计方面。所有实践课程都放置在真实的媒体制播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节目生产环境中“实战”练习,接受高强度的专业制播训练,中传电视台播出的栏目就是实践课程的成果检验。

    六是在教学形式方面,加大微课、慕课的开发力度,试点让实践课配备微信公众号,在课前提前推送教学内容,展示和讲评优秀学生成果等,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起来。

    以上做法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学生专业能力的极大提升。高强度的栏目播出任务,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专业实践。以《中传新闻》为例,一周两次播出,每周制作时间达到了35分钟。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传媒人》基本实现了一个月播出一期的制作量,每一节目时长25分钟,创办不到两年,已经制作播出将近20期的节目。以36个学生一个学期四个月来计算,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熟练的岗位上几乎可以得到五次训练。有了次数的积累,上一次所犯的错误就可有机会在下一次得到修正与提高,保证在未来的职业媒体上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

    近年来,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节目获得了诸多奖项,以2016年为例,获得高校电视奖8大类18个奖项,成为获奖质量和数量最多的高校电视台,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课程以及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新闻类实践教学为例,栏目印制了节目制作手册,大到栏目播出规范,小到耳机使用的小技巧,从开始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就必须按照手册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又如演播室访谈类课程在演播室录制环节时,为了不影响节目录制,所有的学生必须将手机放置在演播室外并置于静音。同时,录制结束后,必须将移动过的物品物归原位,并向参与录制的老师表示感谢后离开。虽然是一些小的细节,但是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往往是从这些细微处养成的。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加强。在节目制作环节,所选课程的学生按照专业媒体栏目的人员架构来组合。选课学生被安排在原有栏目的小组中,参与节目制作。而栏目的学生依托在栏目中的表现,设置制片人、主编、导播、节目责编、摄像、主持人等岗位,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根据栏目生产的需要,每一个学生被安排到了自己的岗位,有团队进行管理,制片人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与播出。他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设立有组长,负责每一期节目的生产,每一个小组里又有不同的分工,这样环环相扣,保证了节目的顺利录制。此外,对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如导播、摄像等,则对发现的学员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更加专业化。

    实践教学中的“以老带新”也是团队得以迅速成长一个重要的做法,通过栏目组有经验的老生模范的树立,为选课新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传、帮、带”的方式,可以使老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而且从方式方法上对新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培养了自我奉献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是有效促进了教学相长,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言传身教是实践课程的最主要特点。由于有节目的生产,老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集,亦师亦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更要求指导老师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掌握新技术的精神,持续了解和掌握媒体的前沿技术和新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就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以《传媒人》栏目为例,除了每一个学期的四周理论课程的学习,师生可以见面以外,为了保证栏目的正常化生产,每周例会、每次策划会、每一次的演播室录制,每期节目录制完成后的讲评会以及学期总结会,老师都要和学生见面。学生与老师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除了人际传播外,还及时利用了如今微信群等新媒体手段开展互动,消除了师生间的间隔,师生情感更为密切。

    共性之外,中心(台)的实践课程还具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所有实践课程均是指导教师依托各自相关的学科背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研发开设的。以下选取部分类型课程简要说明:

1、新闻类实践课程

    新闻类实践课程主要有《电视新闻采编基础》、《电视新闻采访报道实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实训》、《电视新闻写作实务》、《新闻短视频制作训练》等课程组成。近年来尝试的主要教改做法有: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招收生源的结构特点和需要,将以往的深入讲解节目采编的基本技法的授课内容调整为,讲解学生在新闻实践中最常见的报道类型及方法分析,将新闻消息中的常见类型与学生实践中的常见类型进行比对分析,从内容分析和方法归纳的角度,让学生对校园新闻的选题有整体的认识,并能从类型的角度去认识选题,主动地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

    在学生对节目的制作要求、流程和内容类型有了大概了解的情况下,更注重专业典型案例和学生实践案例的组合,既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做法,也看到身边学生常见的方法与问题,进行主动思考,看到别人长处,规避常见问题。通过这种专业实例与学生案例的综合分析,学生对类型报道的掌握程度明显增强,对不同选题有了主动分析的意识,教学效果显著。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启发式教学。改为大量采用了学生自己的作品作为讲课案例,课堂上全部采用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并对号入座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充分理解所讲授的几种类型报道的特点,并运用归纳演绎法,去分析身边以及自身的实践成果。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都由同学完成。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大部分答案靠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生在经过积极思考答对了问题以后,很有成就感,听课效果明显增强。

    三是在作业要求上,采取自找选题、分组练习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收获,对有需求的学生还会进行作业讲评。

2、纪录片、电影类实践课程

    纪录片类实践课程主要有《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与实践》、《纪录片后期制作》、《口述纪录片》、《微电影创作》等课程组成,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重视实践环节的指导。不同于大部分纪录片、电影创作类课程更多重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课下实践环节的系统指导却比较欠缺。中心(台)纪录片类实践课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指导。纪录片一般拍摄周期较长,大多数超过一个学期,教师会一直指导帮助学生,直至完成成片,如果有兴趣继续做纪录片的学生,教师也会持续辅导。最长的案例是从学生大一进校选修课程后,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的七年时间里,一直参与纪录片摄制实践。

    二是重视实践教材的编写。目前实践类教材严重缺乏。我国出版的纪录片创作相关教材目前有20本左右,但绝大部分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要么缺少实操性内容,要么仅关注某一方面,缺少对学习者全面系统的指导。而国外出版的《纪录片创作手册》、《准备!开拍》等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全面而具体,但仍存在与中国现状存在一定偏差的现象,并且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也带来了学生读取上的一定障碍。中心(台)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和教学案例,已经完成了《纪录片剪辑与制作》(185000字,图例约600幅),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即将出版,相继还会出版《纪录片创作实践》(预计160000字,计划2018年完稿)等纪录片类相关教材。

3、文艺类、播音类实践课程

    文艺类实践课程主要有《电视综艺节目策划与制作》、《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娱乐资讯节目策划与制作》等课程组成。

    播音主持类实践课程主要由《播音发声基础实训》、《朗诵技巧实训》、《语言表达基础实训》、《电视节目主持基础实训》、《电视文艺节目主持实训》、《节目主持基础与训练》等课程组成。

    其教学特点主要有:

    一是选择经典、实用案例。利用观摩、研讨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类型节目的变化,了解节目制作、播音主持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创作理念的规律及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找到学生兴趣点,互动教学。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谈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在授课环节也是围绕学生的相关兴趣点展开,并把相关理论知识巧妙植入课堂中,让学生发言积极,沟通、交流活跃,有着良好的相互学习和切磋的氛围。

    三是给学生正确的参考范例。在每次理论授课后,教师都要把自己多年媒介工作经验的总结的具体实例,传授给学生,给他们一个规范的样例,以备他们在实践中和以后的工作中,作为正确的范例参考。

    四是发挥特长,上手实践。在实践训练环节,为了让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理论要点讲授的同时,要求和鼓励他们要尽快投入实践训练工作。在每次课程的实训环节,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自编、自导、自演一个栏目作为结课作业。目的是让他们把学到的创作基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活学活用。

4、访谈类、文案写作类实践课程

    访谈类实践课程主要有《电视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访谈节目的分析与制作》、《人物专访实践》等课程组成。

    文案写作类实践课主要有《创意文案:基础理论与实务训练》、《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教师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并注重与业界保持联系,能够将最新的业界经验传授给学生。

    二是注重学生管理,通过建立实践环节工作手册等方式,传承经验,确保实践环节的精准完成。

    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引导学生在不断完善创意的过程中,收获经验,获取新知。

5、技术类实践课程

    技术类实践课程主要有《数字化电视台应用技术》、《多讯道节目制作》、《摄像技术及应用》、《演播室制作技术》、《大洋非编后期制作技术》、《苹果非编后期制作技术》等课程组成。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根据节目制播 “采、编、播、传、存、管”的全流程来规划技术课程,确保学生对技术工种的全面认识。

    二是开发课程微信公众号,将课程内容与微信推送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6、新媒体类实践课程

    新媒体类实践课程主要有《新媒体传播与策划案例教学》、《微视频策划与创作》、《视听新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组成。这也是中心(台)近两年来新推出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课程的目的是希望为学生开拓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发展,为他们日后深入探索新媒体技术、传播与策划推广领域打开一扇门,以期未来能够把握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新兴的新媒体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新媒体策划、编辑方面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二是注重有效互动与沟通。开展实践教学的第一步是班级组建微信群,以便教师和学生、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打通课上课下界限,除了相关通知可及时在群里发布之外,针对实践中教师分组面对面指导时发现的共性问题或者其他需要特别提醒的问题也在微信群里沟通;另外,面对新媒体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会及时将最新的资讯和案例等更多的优质内容资源转发到群里供同学们学习。

    三是保持与业界的密切联系。教师及时跟进业界最新动态,选择经典、热点案例进行讲授,并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业界一线。

    

    

四.培养过程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