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实践实验教学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评估  四.培养过程

构建富有成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来自:实践实验教学中心(中传电视台主页)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1-04

    在学校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最佳培养效果,中心(台)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1、与业界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塑造“全媒体”人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媒体人才管理普遍面临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技术团队等挑战。因此,在融合媒体人才的培养方面,为学生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面互动和互补的“全媒体”观念,学习“全媒体”制作、管理模式、运营方法也成了近年来中心(台)创新实践教学的重点。

  (1)高清转播实践教学

    2013年,中心(台)与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10讯道高清/3D转播车实践平台。围绕高清转播车资源,中心(台)设置了《高清现场转播节目制作》实践课程(4学分)在春、秋两个学期开设,设计运行了微信号“中传电视转播”。实践课程由教师团队授课,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包括电视转播的技术系统和内容创作两个方面,涵盖转播所需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仔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中传电视台转播人才培养为例》还获得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

    近年来,转播班完成了包括《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校庆晚会》、《中国传媒大学新年音乐会》(2015年、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本科、研究生)》(2013、2014和2015届)、《光影纪年颁奖典礼》(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新生开学典礼(2013、2014、2015和2016届)等在内的数十场重大型直播活动,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重大活动,不只是为学校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高清影像资料,而且多场转播完成的节目在多个卫视频道进行播出。

    2016年的开学典礼由75人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在10多名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开学典礼的现场直播及连线报道工作。开学典礼同步在腾讯、网易、凤凰、优酷四大直播平台直播,创造了近50万人次的浏览量,充分体现了制作水平的高度和实践教学效果。

    至今为止,已开办的七届转播班共培养了200多名熟练掌握转播技术的同学,第一届转播班毕业的同学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有从事一线转播的、有自主创业的、有去主流媒体的,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新媒体实践教学

    中心(台)在近年来加强了对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利用,扩宽了新媒体实践教学领域,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相继推出。2013年11月“中传新闻”微信平台开通,随后不少栏目都推出了配套的栏目公众号,《传媒人》栏目还开发制作了微杂志。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深度参与新媒体的学习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和社会效果。

    2014年的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周年晚会上,由新闻部老师带领学生设立的“中传新闻”新浪微博建立了“中传60周年校庆晚会”微博话题墙,9月20日下午6点至9月21日凌晨2点,推送微博72条。直播结束当天,阅读量超过21万,位居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总榜23名,本地榜第6名。9月22日,该话题阅读量上升到85.7万,互动讨论数超过1000条。“中传新闻”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阅读量超过15000人次, 转发收藏量1000多人次,不仅创下了校园活动新媒体直播的最高纪录,还带动了媒体关注热潮,使“中传校庆”成为9月21日各大媒体、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和热门话题。

    正是看到了新媒体在时下媒介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中心(台)在2014年底特别设立了新媒体部,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以课程带动实践创新,利用“中传新闻”微信公众号这一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新媒体制作和运营的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2015届毕业典礼上,新媒体部与学校在校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将毕业典礼通过“中传新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手机直播。据合作软件“趣看”app统计,10.2万人通过手机观看了中传3809名学生的毕业典礼,不少家长得以借助手机直播实现了与孩子实时分享精彩时刻的愿望。此后,在2015和2016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新媒体部更是尝试扩展了直播渠道,积极与专业直播平台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7年,中心(台)新媒体部改版,进行了诸多尝试:

    (1)小屏移动直播人才培养。2017年春季学期,在原有出镜记者班的团队基础上,组建小屏移动直播团队——“东街1号live”直播团队,由中心(台)新媒体部两位教师,一名负责直播内容策划、一名负责直播技术,要求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小屏移动端的小屏拍摄与相关技术能力,熟练掌握直播选题的策划与执行能力,旨在培养准专业的小屏移动直播记者。目前,该团队的直播内容已有序开展,并顺利入驻“腾讯新闻”、“北京时间”、“凤凰网风直播”三家一线媒体直播平台,直播内容会同时在入驻平台同步呈现。并依靠该项实践教学内容,努力开展该方向的相关理论总结。

    (2)短视频人才培养。专门组织短视频制作培训,并在新媒体部微信平台“中传新闻”中开辟专栏——“中传新闻短视频”,加强并提升学生短视频制作能力的提升。并与“梨视频”合作,不定期为该平台提供原创短视频作品。

    (3)搭建新媒体实习实践基地目前与《新京报》视频部“我们视频“、《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处、及“北京时间”三家媒体,商谈建立联合教学培养合作模式,并计划于本学期末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4)构建与业界一线记者联合教学模式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新闻部、新京报、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等一线媒体记者与中传电视台新媒体部教师联合教学,培养业界所需的融媒体人才。

  (3)夏季学期实践教学

    每年7月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夏季学期实践月,在此期间,学生不仅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实习,也会在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训练。学校教务处近年来相继与南方传媒集团、福建、海南、重庆,陕西、天津、常州、北戴河、大连、黑龙江、无锡、广西等多家行业单位签约建立了校级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心(台)在夏季学期里,除了在开展常规实践教学活动外,也积极响应教务处的要求,选派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和指导校外实习实践活动。

    2013年暑假,应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广播电视台请求,中心(台)在全校范围内筛选了来自电视与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国际学院的9名学生到北戴河区电视台实习。在20多天的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获得了北戴河区委及区广播电视台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学生在暑期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为北戴河区台高效优质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缓解了当地电视台特殊时期工作的压力。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中国传媒大学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广播电视台签订了科研实践基地协议,这是我校建立的首个区县级电视台科研教学基地。

    2015年的中心(台)教师团队与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进行合作,联合开展了夏季学期实践课程《微电影创作》。课程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进行,整个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丰富的系列讲座,一个是微电影创作(新媒体推送)。在课程期间,一共开展了7个讲座课程,这些课程包含了电影创作的前期、后期具体的课程,也有关于思维创意方面的。除课程讲授外,19人的团队拍摄、剪辑完成了两部微电影的创作——《抗》和《预见》。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一共制作了8条学生记者总团公众号推送和2条中传新闻推送。实地真实体验电影创作流程,融“教、学、做”于一体,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实践育人: 大型实践教学项目

    中心(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实践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创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和学习机会。中心(台)自成立以来的年度“中传学生记者节”晚会(每年秋季学期11月8日,全国性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节日--记者节)就是这一实践育人活动的尝试。晚会作为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现,联合了播音、电视、广电工、录音、外语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专业的岗位分工,掌握所负责岗位的专业技能,体会不同的职业身份。同时还会深切体会团队合作和责任心的重要性。这种实践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艺术实践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加强了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媒介素养,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晚会的总导演、策划、制片人、节目导演、摄像、视频、音频、舞美、灯光等以及转播环节的导播、切像、摄像、音频等岗位均是由学生来担任,晚会的募资工作也是由学生团队来完成,全部按照项目化、专业化流程来进行。而教师团队在整个晚会的筹备和执行中始终担当引领、指导者的角色,所有执行岗位留给学生,给予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实践空间,避免越俎代庖。

    “中传学生记者节”晚会现已进行了八届,2016年第八届晚会是中心(台)联合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一同主办,晚会从策划、统筹到现场直播各环节、各岗位全部由教师指导学生记者完成,共有近300名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记者参与了本次联合实践。这次现场直播信号制作与传输由《高清现场转播节目制作》这门课程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的。晚会的现场信号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中传电视台综合频道、中传网络电视台,以及咪咕直播、视友网、网易新闻、优酷学堂、腾讯新闻、凤凰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微博校园、bilibili等十多家视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视频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达220多万人次,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277.3万。

    此次联合实践教学现场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校园媒体的师生代表,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一线记者,活跃在媒体行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千余人来到了晚会现场。

    2017年春季学期,中心(台)结合多年联合实践活动经验,推出了春季学期《大型现场直播晚会策划与执行》实践课程,由中心(台)参与晚会指导的教师们,及外请的业界专家如央视3.15晚会总导演、舞美灯光导演等组成的十余人组成的教师团队,面向全校招收学生,选拔35名优秀学生作为课程学员,同时记者节活动筹备组的核心团队成员,带领100名左右的筹备组同学,在课程开展的同时,进行活动的筹备工作。该课程以春季学期为主,以夏季学期《大型现场直播晚会视频策划与创作》、秋季学期《大型主题性活动策划与实施》为辅,围绕中传学生记者节活动分学期分阶段地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实践成果将通过2017年的中传学生记者节活动(包括晚会及其他记者节活动)及其附属成果来呈现。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出镜记者全媒体实践教学

    2016年秋季学期,中心(台)在原有实践课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实训》的教学基础上,针对过去面临的问题和新的形势发展,从教学目标、学生来源、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大胆创新改革,并逐步尝试在出镜记者培养上开展全媒体教学,培养传媒高级专门人才,收效良好。

    改革1:充分发挥中心开放共享的平台优势,精选生源。中心没有自己的学生,课程的生源多为大一学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流程”,几年下来,课堂教过的学生数量不少,但培养的专业质量不高。2016年,中心面向本校与北京市其他高校招生,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精选35名学生(其中本校本科生26名,研究生2名,北京市其他高校学生7名,其中本科生都是大二以上的学生)。

    改革2:提高教学目标,调整培养计划。由原来的“掌握现场报道基本流程”提高为“培养业界所需的专业现场报道人才”。并把培养计划分两步走:一是选修课程,并实践;二是学生结课后,择优继续参与台内现场直播报道实践。

    改革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近几年,媒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高校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研究方向都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同时重点讲授全媒体记者现场报道:小屏移动视频直播,二者所占课时基本均等,以让学生紧跟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

    改革4:团队教学、合作教学。融媒体时代,发挥教师团队资源的优势,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中更好的合作,更加有利于培养业界急需的融媒体人才。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课程的实践环节与转播班的直播实践紧密结合,让课堂所学与直播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在直播现场的出镜报道能力。同学们除了有常规课后小组实践作业外,还参与并顺利完成了“第八届中传学生记者节”晚会的现场直播报道;策划并完成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王冠的个人专访;参与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主办的“2017跨年盛典晚会”的直播策划等。同学们在一次次真刀实枪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课堂所授内容,在镜头前的现场报道也逐渐找到自信。

    改革5:产出具有引领性价值的科研成果。尝试把学生实践作品与市场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作品水平。2016年的横向科研项目《中国三分钟》,就是组建学生记者团队制作20集系列短视频,并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送传播,通过与业界的对接与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少短片也成为学生求职面试时的一张名片。如2016年秋季学期课中的学生胡骁楠通过课堂学习与直播实践,在几次应聘面试中都受到招聘单位的肯定,在新京报与腾讯合作的直播平台“我们”实习中表现优秀,并被正式录用。

四.培养过程

最新排行